现代产业集成下的旅游产业集群.

2009-10-16 来源:绿维创景

       产业集群――旅游发展的未来战略

一、从业有先后,竞争无老幼――中外旅游集团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巨大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经历了100多年发展史,已经实现了旅游业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社会大分工,建立了完善的高度市场化的批零体系。 

国外大型旅游运营商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其运营系统的有效和强大――在旅游运营中,通过资源掌控、管理能力、产品和开发、营销模式等方面的整合与异业联合,以整个旅游产业集群的力量组成包括前锋、中军、保障、支持等有效力量的“集团军”,进行“集团化作战”,对战传统旅游企业的“各自为战”,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国外已形成成熟、发达的“异业联合产业集群”,中国旅游企业尚在探索从“传统旅游业”向“社会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阶段,处在由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向“观光本体,休闲延伸,度假深化,旅游与相关行业延伸,形成社会化大产业”转变的“产业转型期”,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国内旅游企业的落后不仅体现在实业上,理论研究上也同样落后,并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国内旅游实业落后的现状。 

引用一组数据,可见中国旅游企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旅游企业之间的巨大差距――“世界大型旅游企业,如日本的JTB、德国的TUI和Thomas Cook,以及美国运通。有关资料显示:JTB在2000年实现营业收入116亿美元,拥有国内338家办事处,2500家分支机构,66家国际分支机构;德国的TUI在2001年实现营业收入22亿欧元,拥有797家分支机构,3700个代理处,同时拥有285家旅馆,88架飞机;英国的Thomas Cook在世界有3600个代理处,85架飞机,不同品牌的73000个床位;美国运通在2000年旅游相关的营业收入达221亿美元,在世界上130个国家设立了1700办事处,目前有包括3300万美国用户在内的全球5170万运通卡用户。” 

二、敢问“差”在何方 

从上面的现状分析可见,中外旅游企业间的差距主要还是产业方面。而对比国外先进水平,产业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产业发展阶段较低,旅游产业研究严重滞后,对产业的认知和运用程度不足。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产业研究现状,落后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对旅游产业诸多问题,总体上处于“探索”状态。 

(一)对旅游产业的认知 

国内尚没有对“旅游产业”科学、准确、统一、规范化的界定――从国际通用的产业划分标准,比较适用于旅游产业划分的是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但是在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中,没有“旅游产业”这一“产业”; 造成目前中国有“旅游”,没有“旅游产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对“旅游”的研究总体上是以“观光旅游”阶段的旅游为研究对象,对于由观光旅游升级、发展后的“休闲度假”阶段的“旅游”研究严重滞后于当代旅游及相关产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缺乏对旅游产业科学、准确、统一、规范化的定义,而且更缺乏对旅游及相关产业/旅游产业集群的科学、准确、统一、规范化的“界定”。 

参考国外社会产业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绿维将“旅游及相关产业/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或核心产业,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群。旅游产业集群包括旅游主导产业、旅游相关产业和旅游支持产业三个方面: 

旅游主导产业指传统的旅游产业; 

旅游相关产业是由传统旅游产业衍生出来的,在技术或市场上有互补关系,且超出传统旅游的,为人们提供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刺激性等特性体验消费的一系列产业,包括会议、运动、康体、娱乐等等; 

旅游支持产业是与旅游产业、旅游相关产业纵向联系的下游及相关联产业。 
由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以及休闲产业的泛化发展与产业链延展,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导产业中的休闲产业与相关产业、支持产业有交叉。 

(二)对旅游及相关产业集成发展的认知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对旅游及相关产业集成发展的认知。绿维认为,旅游产业集成是指以旅游主导产业为核心和引擎,突破传统意义上产业部门之间的藩篱,横向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部门,纵向与支持、保障旅游发展的下游产业部门,甚至与上游产业部门(逆向整合),实现异业联合,形成一组存在横向产业和纵向产业的新型产业结构和综合产业系统。 

       探索旅游运营之道

 

在美国,1994年卡尔森旅游集团(Carlson Travel Group)与法国的一家大型旅游公司组成合资企业,在125个国家中拥有4000家分支机构;美国原来最大的零售旅行代理商美国运通旅行社,也在1991年到1993年的3年间先后收购了巴西、瑞典、德国、澳大利亚的几家比较大的商务旅行代理企业,增强了国际一体化经营的程度。  

这些企业通过国际一体化进程,规模经济性更加明显,进而从规模的急剧扩张中获得了盈利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获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使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从垄断竞争正逐步走向寡头垄断。 

5、异业联合,配套发展 

欧美国家在与旅游相关度较高的产业,如航空业、酒店业、旅行社业的市场化“配套发展”程度很高。 

在国外旅行社行业内部,已经实现了批发经营和零售代理之间的垂直分工,同时,旅游批发经营商和旅游零售代理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中参与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经营。在旅行社行业进入大发展阶段以后,业内分工的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旅游发达国家,旅行社行业的分工基本上是由旅行社主导的,很自然地随着旅行社的成长,以及其地位的强化,逐步形成以垂直分工为主的分工体系。日本旅行社业是一个例外,在1983年至1996年期间,因政府的干预,形成了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重的混合分工体系,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包括以经营国际旅游业务为主的一般旅行业、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国内旅行业和专门从事零售代理业务的旅行业代理店,交相配合,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 

本文于2009年10月19日在《中国旅游报》第4111期第7版发布

阅读全文

下一篇

从旅游专业视角看房地产业运作.

绿维动态
本文标签:旅游产业 旅游运营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