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3 来源:
“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乡村发展应顺应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 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 ”
《规划》按照村庄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将其分为四类,其中近郊型村庄有着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应该实现率先发展,进而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相邻村庄的发 展,最终实现城镇的统筹发展。
城郊村庄特点
城郊型村庄发展模式
城市周边村庄社会经济及空间发展表现为3个过程:融合——配套——发展,层层递进,逐步完善。
1、融入城市发展,促进城乡统等
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总体层面规划在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对近郊地区作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村庄在发展战略上应注重体现“都市圏一体化”意识,主动接受城市辐射,依据城市区域分工,合理确定符合自身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方针、政策及职能定位,从而加强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与城市边缘的建设用地功能的衔接,突出节约集约用地理念,统筹安排、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村庄自然山体、水域和农田为城市提供大气、水、生物流通的空间,为市民近郊出游提供活动空间。但是由于直接与集聚的城市建成区相邻,村庄也是最易遭受生态破坏的地区。应将村庄的绿色空间纳入到整个区域的绿色空间建设中来,既有效补充和拓展了区域绿色空间,也充分利用和保护了村庄绿色空间。
对于区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共同生态廊道,统一协调各城镇规划,控制廊道两侧的建设,保证廊道的畅通。

交通网络的融合是城乡统等发展的基础。城市通过构筑区域性交通网络,发挥基础设施引导作用,创造集聚条件,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村庄在交通建设过程中,其线形、断面、建设水平等方面应与城市形成有机对接,促进人流、物流的顺利畅通,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村庄基础设施的规模、布局一般不是很完善,制约了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是近郊型村庄发展的必然选择。
2、服务城市经济,转变农村生产方式
城市周边村庄在产业发展上立足于服务城市经济,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

3、借助城市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中心城市具有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内聚力,能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优化资源分配,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城市承担相应的经济功能,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从而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近郊村庄要善于利用城市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社会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凭借城市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凭借城市市场、信息的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促进资源分配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市在区域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需要进步调整和拓展。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