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4 来源:绿维文旅
一、文旅融合需要文化自觉。
文旅融合可以促进、提升文化自信,同时文旅融合的前提恰恰也是文化自信。如果没有文化的整理、挖掘、自觉、自尊、自信,文化就不能成为文旅融合的“源”和“体”。所以,如何让文化主体真正意识到文化的意义、价值是一个迫切课题,尤其是当文化主体跟草根、老百姓、跟每一个社会个体密切相关的时候,往往是缺乏这种文化自觉和自尊的,当然,他们也往往缺少文化的价值兑现的机会。
因此,在利用、挖掘文化时,千万不要把这些文化主体只看成是文旅融合的资源载体,而要把他们看成这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主体。这也是文旅融合进程中践行主客共享理念所要求的。
二、文旅融合需要架设桥梁。
创意产业对未来文旅融合发展、对旅游产业的未来有着重要影响,但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如果借助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创新时没有注意在文化和文创产品之间搭起桥梁,那很多文创产品就只是产品而已,只是文化的价值变现,甚至只是借助了垄断性文化资源的经济行为而已,与文化没有什么关系,也体现不出文化贡献和文化责任。
现在很多文创产品如果放到这些产品所依赖的文化资源所在地(空间)以外的地方去卖,如果不看这些产品上面印制的某某博物馆、某某文化文物场馆开发或许可之类的标识的话,人们基本上不会把这些文创产品跟它所依赖的深厚文化结合在一起,人们也就不知道产品背后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创产品只是一件看起来不错的商品而已。
当然,更为糟糕的是,更多地方还没有重视旅游产品作为文化传承传播载体的意义和价值,到处兜售着千篇一律的所谓纪念品。
三、文旅融合需要入脑入心。
虽然文旅融合的道路已经走了很久了,但对很多人来说,文化始终都只是被观察、被赞叹的对象,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知的多数只是文化的载体与表象而已,并没有深入到文化的本体和意涵当中。
至于通过旅游的方式是否起到了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滋养、对人的认知世界的丰富,则并不是一个完全确证的事情,就像《瓦尔登湖》中所讲的,“很多人,即使探寻遍了全世界,也没到过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看到过很多文化符号,但又有多少人让这些文化符号真正到达了自己的内心?
文旅融合如果要获得消费者的肯定,就要象文学创作一样,要“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诗人仓央嘉措曾经写道,“你见或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无论是人们见还是不见,我们的文化“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但是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像仓央嘉措在诗中写到的那样——“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让人们能够到文化的怀里,或者让文化住进人们的心里。让我们一起努力,在文旅融合的未来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