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2 来源:绿维创景
一、休闲生活方式与休闲住宅地产
1、休闲生活定义及休闲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其内涵相当广泛,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娱乐、交往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是人的社会化了一项重要内容。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关于休闲的定义,国内学者比较认可的的概念是:指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超脱出来,在闲暇时间自愿从事各项非报酬性的自由活动。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由选择、自在心境、自我教化、生命存在状态。
休闲生活方式即包含在人们各种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中休闲因素的集合,同时也包括这些休闲因素所代表的新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2、休闲生活方式与休闲住宅地产
随着休闲生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增加,休闲住宅地产的概念应孕而生,这也是旅游产业系统升级、休闲旅游泛化的内在要求。由于国内休闲地产尚属新概念,其开发也具有一定的相同特性:
1)依托高品质自然景区开发建设,将景区休闲品质借入地产休闲品质;或选址于城市郊区,在社区内营造景观,打造郊区社区休闲概念;
2)非常重视环境的选择和打造,但一般针对自然环境,对于人文环境理解和运用不足;
3)具有较多的休闲基础条件和设施,其中以运动、康复和观光类休闲项目较多,其项目既可向外凭借,也可在社区内配置。
3、国内休闲居住社区开发的主要误区
国内住宅休闲主题居住社区数量逐渐增多,无论是体量还是形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基于居民休闲生活的需求而言,大多存在以下误区:
1)休闲=园林:社区园林极大地影响社区整体品质,也是休闲思想和风格的主要载体,但是,忽略居民休闲生活的多样性,隔离园林与住宅在休闲生活中的呼应关系,只能形成“重园林、轻建筑”的二元开发形态。
2)休闲=自然景观:优秀的自然景观是周边休闲住宅的重要卖点,但这不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唯一体现,还应该考虑其他配套,特别是满足人文和精神方面的休闲需求。
3)休闲=游乐:很多休闲居住社区开发商把眼光全部放在闲暇游乐上,热衷于配套休憩玩耍设施和组织游乐活动。事实上,休闲贯穿于人们整个生活过程中,而且绝不能忽视休闲与其他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否则会造成“有设施、有活动、无管理、无人气”等尴尬。
4)休闲=物质休闲:休闲生活,包含了物质休闲与精神休闲。盲目将物质休闲做大、做高端、做国际时尚,却忽略了国人的精神休闲需求。虽然住宅成本攀升,休闲概念层出,但实际带来的休闲感受却并未提高。
二、休闲生活方式与建筑单体设计
目前,国内休闲方式呈现以下变化趋势:其一:中高端休闲方式更为大众接受;其二,休闲方式更加时尚化和国际化,精神休闲影响力增加;其三,休闲时间更为泛化和日常化,不局限于周末和假期;其四,休闲市场更加细分和专业。在国内休闲市场的变化环境下,休闲居住社区的住宅单体的设计则需要深度理解休闲生活方式的特征和变化。
1、基本空间设计
休闲住宅的基本空间(卧室、客厅、厨房等)除了满足住户的基本生活要求外,还需要关注住户对赏景、放松、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其设计首先需要在满足“动静分区、功能明确”的前提条件下,以情趣门窗、隔断、楼梯等方式、加强各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以满足住户室内活动的多样性,增进成员的活动交流;其次,需要最大化利用室内室外景观、以飘窗、落地窗、灰空间、屋顶等方式增强房间之间、室内室外的景观呼应,具有尽可能多的通风和采光;再次,采用灵活的多功能户型结构,使住户可充分发挥个人创意,改造个性功能空间。
2、休闲空间设计
住宅中的休闲空间主要包括了走廊、玄关、阳台、多功能室等,低密度住宅中还包括庭院、地下室、天台等。休闲空间是提升住户休闲品质的重要结构,需要更有情趣性,更具有家居休憩功能。因此,其设计的第一要素是景观化,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特别注重与园林(包括私家庭院)的视觉通畅,降低人与环境的距离感,南方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大量运用开放性强的灰空间的楼盘,就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内极大化了休闲空间的景观性。北方虽然由于气候原因,无法运用大量开放型灰空间,但通过通透性较强的玻璃墙、百叶窗等的灵活运用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其次,需要通过个性细节(门、窗、廊、柱、梯、台等)和特色材质(玻璃、水体、植被等)保证休闲空间的趣味化。再次,需要有灵活的功能性,休闲空间的功能可灵活转换、能充分开展多样的个人活动和群体活动。
三、休闲生活方式与社区规划配置
1、社区公共景观配置
社区公共景观的基础是足够的绿化面积和特色的园林设计,在此基础上,休闲社区则更需要细致把握居民休闲生活的需求。
首先,紧密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满足住户生活中身体放松与精神充实。以社区的形象定位和主题概念为核心,充分借鉴中外园林的文化优势,将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住户不仅能感受自然生态,更能在山水楼台中有所感悟。
其次,不同程度引入康体休闲园林的理念,用具有一定康复功能性的优美环境和设施去关注居民的身心再生和愉悦,如设置于草坪中的卵石步道,既具有很强的生态性和亲和性,更能通过赤脚行走达到足底按摩的健身效果。
其三,协调公共景观、私人空间和游憩项目的关系,以景观(植被、道路、水体等)为纽带,将居民的个人生活游憩和社区生活游憩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个人游憩空间与群体活动空间的结合。
其四,运用参与性园林的设计思想,变被动休闲为主动休闲,其游步道、小品、植物、水体、建筑均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住户的生活习性、职业、年龄等进行设计,让生活与景观呼应,营造景观生活和游憩生活氛围。
其五,处理好社区内外的景观关系。位于城郊和景区周边的休闲社区,一般具有很好的外部生态景观基础,内部景观的设计既要充分借景,并与外部环境特征协调,还需保证社区本身的差异化,立足区域环境,而高于区域环境。
2、社区游憩配套设置
居住社区常见的游憩设施一般包括了休憩观赏、运动健身、集会活动、社交商务、亲子敬老、文化艺术等内容。
休闲社区的配置不应盲目求大求全,而是首先需要考虑社区的区位、环境、资源、规模、档次等前提,以此作为基础形成具有差异化的社区游憩载体。
在满足游憩配套与硬件基础相配合的同时,游憩项目设置还需特别注重住户特征,不仅是游憩特征,更需要深入分析日常习性、节奏、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特征,并以此为设计原则,促进住户工作、生活与休闲的完美融合。
第三,游憩项目的设置需要注重与社区景观和建筑的互动,根据住户特征和景观基础,打造景观化、情趣化的游憩项目。如社区游泳池,既可设计室内或室外的单体恒温泳池、也可设计为自然水岸、园林泳池,甚至可考虑直接让住户从家里跳进泳池。采取灵活的设计思路可将趣味性、人性化和景观化进行融合。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