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视点:景区与体育产业如何迸发更好的火花?

2025-09-02 来源:

绿维导语:随着消费升级和文旅融合的深化,“体育+旅游”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体育赛事与景区资源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游客体验、激活消费潜力,更能为景区和体育产业创造可持续的增值空间。体育赛事与活动走进景区,不仅为景区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体育产业拓展了新空间。这一融合模式如何实现更高效、更具创意的发展,是景区管理层与体育产业运营者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多地实践案例,为景区管理层与体育产业运营者提供合作方向的参考。
 


01 体育(赛事)进景区的现状

近年来,体育(赛事)进景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景区意识到体育元素的独特魅力,积极引入各类体育赛事与活动。从环浙步道系列赛走进余姚天下玉苑景区,到吴兴区举办陆羽古道马拉松、天字古道驴友节等特色活动,都显示出景区与体育产业融合的多元化趋势。

政策层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示范基地,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则进一步强调体育消费场景的拓展。

从实践来看,这些赛事活动的举办,为景区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云南通过“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专项行动,2024年直接经济效益达20亿元,曲靖罗平马拉松单场赛事带动旅游收入1.62亿元;陕西西咸新区通过冰雪运动中心等设施,年吸引消费人群超100万人次。

流量转化成效突出:赛事不仅吸引参赛者,更带动周边消费。例如,大理马拉松期间免费开放29个景区,拉动消费7095.8万元。

业态升级加速:青海龙羊峡运动小镇通过徒步、骑行、露营等活动,从单一景区转型为“体育+生态”综合目的地,年接待游客量持续增长。

然而,当前体育(赛事)进景区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景区在引入体育项目时,缺乏系统规划,未能充分考虑景区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导致体育项目与景区整体氛围脱节。同时,一些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运营不够专业,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影响了参与者的体验。此外,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停车场、餐饮设施、住宿条件等无法满足大量赛事参与者的需求。


02 体育(赛事)进景区的模式

根据成功案例,可归纳以下三类核心模式:

赛事主导型

该模式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为核心,吸引大量体育爱好者与游客前往景区。例如上饶举办的各类大型赛事,通过赛事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参赛者和观众来到景区。景区围绕赛事提供场地、后勤保障等服务,并借助赛事期间的人流,推广景区的旅游产品。这种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为景区带来大量人气,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但对赛事的组织策划能力要求较高,且赛事的举办周期有限,如何在赛事结束后持续吸引游客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休闲体验型

侧重于在景区内设置各类休闲体育项目,供游客日常体验。像吴兴区的古道旅游,游客可以随时在陆羽古道和天字古道进行徒步活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景区通过完善古道基础设施,举办一些常态化的小型体育活动,如徒步节等,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这种模式能够增强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与参与度,适合具有一定自然资源优势的景区,但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进行设施维护与项目更新。

主题活动型

结合景区的文化主题,举办具有特色的体育主题活动。例如以三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可以策划与三国文化相关的体育竞技活动,如古代射箭体验赛、三国主题定向越野等。这种模式将景区文化与体育活动深度融合,能够让游客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景区文化,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文化认同感。但需要景区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活动进行精心策划与包装。


03 体育(赛事)进景区的建议

1. 强化政策协同与规划引领

景区管理层与体育产业运营者应在合作前期进行充分沟通,根据景区的自然条件、文化特色以及市场定位,制定详细的体育(赛事)进景区规划。规划要明确体育项目的类型、布局以及发展方向,确保体育元素与景区整体风格相协调。例如在自然生态景区,可以多引入徒步、登山、露营等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体育项目;在历史文化景区,则适合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同时,要注重体育设施的设计,使其不仅具备功能性,还能成为景区的一道景观。

2. 创新“体育+”产品体系

深挖景区在地文化,将非遗技艺、传统民俗转化为体育互动体验项目,如开发以古武术为基础的擂台挑战赛、以民族节庆为灵感的趣味运动会;同时引入前沿科技,打造 VR 虚拟骑行赛道、AR 寻宝定向游戏等数字化体育产品,增强互动性与沉浸感。此外,推出 “体育 + 研学”“体育 + 康养” 等复合型产品,如户外运动研学营、温泉瑜伽休养套餐,针对不同客群需求,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产品矩阵,提升景区与体育产业融合的竞争力 。

3. 完善配套设施与智慧服务

景区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根据体育赛事活动的需求,完善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医疗急救点等基础设施。加强景区内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与舒适的住宿环境,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要确保设施的安全性与先进性,定期进行维护与更新,为参与者提供良好的运动体验。

4. 推动市场化运作与品牌孵化

双方应联合制定宣传推广策略,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渠道,扩大体育(赛事)进景区活动的影响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旅游网站、体育类 APP 等进行活动预热与推广,发布精彩的赛事预告、景区特色体育项目介绍等内容,吸引潜在参与者的关注。同时,可以邀请旅游达人、体育明星等进行体验宣传,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提升活动的知名度。此外,与旅行社、户外运动俱乐部等合作,将景区的体育旅游产品纳入其旅游线路推荐中,拓宽客源渠道。


结语

体育与景区的融合,本质是通过资源重组与场景创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未来,景区与体育产业需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赛事体验—文化感知—消费增值”的闭环。正如云南“跟着赛事去旅行”的实践所示,只有持续深化融合、优化服务,才能让体育与景区真正迸发出持久的火花,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阅读全文

下一篇

林峰视点:工业旅游 3.0 新玩法

绿维动态
本文标签:景区 体育产业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