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眼”看公共文化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下)

2009-09-17 来源:绿维创景

       休闲景区化的整合与手法

接上期  >>阅读上期 “旅游眼”看公共文化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上)

公共文化设施的休闲景区化,是指用景区化的概念去整合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品质及功能,主要包括体验内容的丰富、游憩方式的完善及服务品质的提升等,是市场积极参与下公共文化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绿维创景从四个方面、运用六大法宝对公共文化设施休闲景区化提升进行了详细阐释。 

1、文化设施休闲景区化提升的四个方面 

(1)原有设施的休闲景区化升级 

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文化功能的提升和休闲景区化打造,进一步丰富设施固有的文化活动类型,优化其活动内容,增加其观光、休闲和体验的功能,并做好相应景区配套服务。 

(2)延伸空间的休闲景区化整合 

延伸空间的休闲景区化整合即将公共文化设施及延伸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休闲化、景区化打造,拓展其衍生功能。 

(3)整个片区与宏观格局的互动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作为文化型旅游吸引物,要实现与周边格局及整个市区的互动,从而促进所在市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如可以将公共文化设施与其他旅游区、标志性建筑等一起纳入到城市旅游线路中,实现其观赏价值;也可以与片区内的其他设施联合互动,实现功能上的互补,避免重复性建设。 

(4)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和引进 

借助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及吸引力,推进所在市区大型节庆的品牌化升级,提升现有节庆品牌的品质和影响力;引进国际大型休闲节庆品牌,如莫斯科风情节、地中海风情节等嘉年华系列主题活动,通过雕塑、小品、绿化、水景共同营造出浓郁的异国风情,通过表演和互动游戏,使参与者享受不曾体验过的异国自然情怀与风情格调,同时可举办与剧院相关的国际节庆活动,如国际歌剧节、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戏剧艺术节等。 

2、文化设施休闲景区化提升的六大法宝 

目前我国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过于追求“档次、豪华”,却忽略了“公共性”,经营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大众化,因此各类产品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1)文化提升 

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不仅仅是城市的标志,更是传播城市文明的窗口,项目必须时刻体现城市的文化,以文化提升建筑魅力,通过文化的展示渲染聚集人气。如项目设计时可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动感时尚文化、水文化等文化类型进行品质提升,提高演艺节目的品质,同时对广场进行文化提升,如情境雕塑、景观小品的设计等。用文化化手法深挖项目文化内涵,从本质上提升文化设施的文化品位,是文化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休闲主导 

公共文化设施的休闲化提升首先表现为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固有功能外增加休闲功能,打破以往公共文化设施就项目做项目的固有模式,增加各种休闲娱乐项目,如休闲水吧、健身空间、书吧、餐饮空间、休憩空间等,既可丰富项目的娱乐功能,又可获得一定经济收益,保障场馆的顺利运营;其次,休闲化还表现为外部空间的休闲化设计,如增加户外休闲平台、广场上绿地植被与花卉的大面积布局、亲水休憩环境的设计、周边商业业态的休闲化规划等。休闲化将主导我国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升级发展的新趋势。 

(3)娱乐补充 

公共文化设施的娱乐化升级主要表现在创新文化设施原有文化内容与体验方式,对场馆、表演空间、广场等等进行主题情境化的娱乐功能升级,实现静态向动态、观光向体验的转变。如博物馆引进动态的虚拟现实技术、3D、4D、环幕、穹幕电影等方式展示文化现象。大剧院推出“剧目情境主题餐饮”、科技馆等项目增加参与性。娱乐化是公共文化设施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多样化的有效补充。 

(4)品质保障 

品质化不仅是对文化设施自身功能的要求,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和档次,更应注重项目内在品质的体现,注重地方特色,贴近普通大众;同时与公共文化设施相关的旅游、休闲活动也需进行品质化升级,通过高品质、多元化项目的引入,提升居民的文化休闲水平,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运营。 

(5)专业支撑 

专业化要求文化设施在自身主要功能服务上形成自身优势和品牌,如各类大剧院可通过专业化的演艺运作和高质量的演艺水准,形成自身品牌号召力、组建专业化团队和培育市场运营能力,可逐步参与并投资建设专业化的音乐剧剧场,并依托自身优势,培养演艺后备军。专业化是文化设施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高度的专业化才能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市场把脉 

市场化手法要求文化项目把脉市场需求,注重公共本质,从广大群众需求出发,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了解市场供需结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具体项目的打造、节目的引进等需把握文化、休闲、旅游、娱乐等不同市场需求,以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运营。同时可鼓励私人办馆,丰富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模式及产品层次。 

       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模式新探

 

 

公共文化设施如火如荼的发展,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各地政府已意识到公共文化设施利用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平衡:从规划上着手,丰富产品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形成了公共文化设施新的发展趋势。 

1、文化设施+休闲商业 

一般来说,公共文化设施都是地区的文化中心,承载着地区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功能,因此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仅限于政府管理,缺乏活力与吸引力。休闲商业项目的引入,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全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从艺术中心到艺术商区的过渡,将有效激活公共文化设施的各项功能,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如公共文化设施自身可进行各类休闲商业活动,可与周边休闲场所协同举办各类休闲商业活动等。 

2、文化设施+艺术社区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益性项目,具有大众参与性,对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改善居住环境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可有效带动周边地块价值的提升,促进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因此在交通便利的近郊地区,可适当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向艺术社区的转变,从而促进整个社区乃至城市的文化品味提升,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益最大化。 

3、文化设施+衍生产品 

公共文化设施可衍生出众多产品,成为其经济收益的重要补充,如在博物馆及周边可经营博物馆餐厅、博物馆宾馆等,以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吸引顾客;在大剧院内可进行歌剧院之夜拍卖等,以特定的主题吸引买家。这些衍生产品对普通大众极具吸引力,可有效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经济收益,保障自身正常运营。 

4、文化设施+延伸活动 

鉴于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可依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性质、规模等举办各类延伸性活动,如图书馆可举办书友会、新书发布会等,体育馆可举行歌友会、演唱会等,通过提高使用率,充分挖掘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公”与“益”的有效统一。 

作者: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休闲商业地产中心秦川 孙瑞娟 

本文于2009年9月21日在《中国旅游报》第4100期第7版发布

阅读全文

下一篇

“旅游眼”看公共文化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上)

绿维动态
本文标签: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