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4 来源:绿维创景
纪念是人类的本能,是通过对过往人和事的回忆,以唤起缅怀和感悟,其实质是一种情感体验。通过纪念活动,人类不仅感知了历史和文明,而且丰富了个人和集体的文化意向,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任何纪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媒介,纪念性园林就是其中一种,它“是一种对人或事表示怀念以及传承历史的综合区域环境,是人类的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
从纪念性形成过程来看,纪念性园林可分为主动型纪念园林和被动型纪念园林两类。主动型纪念园林在其建成之初就具有纪念性的用意,如南京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xx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而被动型纪念园林在营建成形之初不具有纪念功能,只是通过长时期的演变形成公认的纪念性园林或获得纪念意义,如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
纪念性园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风景旅游区,其独特性首先在于纪念性精神内涵的吸引力,其次才是娱乐性与美观度吸引力。因此,如何展示纪念性园林的精神内涵,使游人产生情感共鸣,是纪念性园林游赏产品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本文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园景区提升设计”这一案例来解释红色纪念性园林精神内涵的一些展示技法。
1、问题解读
中华苏维埃历史纪念园属于主动型纪念性园林,建成于2008年,占地面积400亩,属于瑞金市打造国内外著名红色旅游名城的重要标志性工程。规划之初,拟建成“以红色元素为主调,整合红色、绿色、古色资源,融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广大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全国人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了解瑞金历史和现在的窗口”。
但建成后的纪念园,作为红色纪念型景区,缺少展示红色主题性革命精神的载体;作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缺少相应的配套休闲服务设施。总体来说,对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几乎没有吸引力。
但我们发现,临近纪念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博物馆和与其一路之隔的苏维埃革命烈士纪念馆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可“两馆一园”虽然位置相邻,却彼此断裂,缺少将游览线路进行联通的过渡性游览带,三者之间没有形成游览环线。因此,纪念园可以从中借到的吸引力有限。
分析出症结所在,即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首先,对“两馆一园”进行资源整合,提升综合吸引力,延长游览时间;其次,对于纪念园,其灵魂在于红色主题性革命精神,景区需要展示其精神内涵的载体,即进行游赏产品规划设计,为景区注入生机;第三,不论是对于景区还是对于城市公园,其休闲与服务设施是必备元素,必须要完善。
2、整合“两馆一园”

将烈士馆的主景观轴线反向延长,与纪念园景观轴线相交。并将烈士馆与纪念园之间的过渡带设计成客家文化风情街(商业街)。如此整合之后, “纪念园――博物馆――烈士馆”这一条主要游览环线即可形成,不需要再走回头路。
3、游赏产品设计
(1)纪念性载体选择
纪念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人类的纪念情感通过客观事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而获得宣泄。一种情况下,通过与历史事件有关联的某一实体,唤起对这一事件的记忆或联想而完成纪念功能,这一过程是纪念的“初始承载”。另外一种情况下,与特定历史事件直接具有关联的实体并不存在或已经消失,这一事件是通过人类行为本身而得以记忆、延续或保存的,如通过人的记忆、世代相传的古老故事、历史纪录,以及各种仪式,乃至于某种生活习惯,为了表达出这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内涵而进行的纪念的物化即可以称为纪念的“二次承载”。可见,二次承载过程具有外部干涉力量和外部强加关联,纪念客体与纪念事件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而初次承载的纪念客体与纪念事件直接有关。简言之,事后建造的纪念碑属于纪念性的二次承载,而战场遗址的纪念地则属于初始承载类型。
明确纪念性载体的类型,对于设计红色主题性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纪念园不具备初次承载的物质性载体及条件,而初次承载体作为历史文物,也不具备移动到纪念园来作为精神承载体的条件,故只有人为设计二次承载体。而纪念园同时具有旅游景和城市公园功能,所以二次承载体必须具备游赏性,兼具功能性。
鉴于以上两个原因,设计纪念性景观是最佳选择。
纪念性景观包括用于标识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
(2)纪念性景观设计
1)纪念园标志性景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碑
纪念性景观的感知建立在感觉美学、形式美学和象征美学的基础之上。心物同型原理认为:“经典的纪念性景观总具有类似的形式特征”。 外部世界的某些形式特征和人类内心的某种情感是相互对应的,因此,一些具有这一形式特征的景观即使本身并非纪念性的,但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也可能演化成为纪念性景观。历史上的纪念性景观大都采用方、圆、正三角等基本几何体,平旷场所中的中心碑状物,简单形体的大量重复等,在相互独立发展的不同文化中都被类似地使用过。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般选择纪念碑这种纪念性景观来展示,例如中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国国家纪念碑、美国独立纪念碑等,这或许是巧合,也许是心物同型原理的例证。因此,对于纪念园的标志性景观,项目组最终选择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碑”来展现。
纪念园依山而建,整体地形中间高四周地,最高点为一空白广场。自最高点到纪念园南入口大门为一条宽20m~40m不等的、花岗岩铺设的景观大道,从视觉上看较为单一。因此,无论从旅游心理学还是景观视觉构图分析,纪念园标志性景观都应该设置在最高点处。
我们设计的纪念碑高31米,基座边长11米,基座高7米,象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基座四面雕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四次反围剿战役场景。碑身为四棱台型,下面大上面小,正面与背面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碑”,侧面书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内容。碑顶为红色火焰圆雕,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纪念园主题性景观――十三块苏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辖有中央苏区和湘赣、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川陕、湘鄂西、湘鄂川黔、琼崖、广西右江、闽东、陕甘边、陕北、鄂豫陕等13个革命苏区,另外还有一些小块的红色区域。总计面积约4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万。
13块苏区建设时期不一,在苏维埃历史上均书写了不朽篇章。现在这些苏区还保留了不少革命遗址,这些遗址是展示苏维埃精神最好的初次载体,不过他们相对分散,不利于游客集中游览。我们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手法,在尽量尊重历史版图方位的情况下,依据场地地势现状,将13块苏区集中布置在以纪念碑广场为中心的区域东侧,与百县林隔纪念碑广场对望。
13块苏区节点设计表现了不同的主题,景观题材取自苏区地理文化、苏区历史、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及其事迹,表现形式以建筑小品、情景小品、特色植物为主,配套以相应服务设施。
中央苏区
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为主题,面积约490平方米,以苏维埃宪法大纲(此大纲涉及敏感内容,若需全文刻印,内容上请由党史部门把关)、对外宣言、中执委布告第一号,八一建军节决议、中革军委5号命令为景观题材,以立柱式的《红色中华》及突出毛泽东思想发源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设计,将图文资料与事件展示出来,体现“饮水思源、共和国的摇篮”的主题理念。

效果图

实景照
湘赣苏区
节点约120平米,运用传统园林的叠石造山技法,建造假山,将十六字方针和“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以书法形式雕刻于假山石之上。设计浮雕景墙一座,浮雕图案表现游击战场景。以“红星奖章”作为装饰小品。

效果图

实景照
湘鄂赣苏区
节点面积约180平方米,以“军民同心,团结战斗”为主题,以当年苏区发行的《工农兵报》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印章”为题材,以卷轴的表现形式展示苏区丰富的精神内涵、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效果图

建设中
闽浙赣(赣东北)苏区
节点面积约203平方米,以方志敏雕像及其遗作《可爱的中国》为景观切入点,展示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以红枫作为节点基调植物。

效果图

实景照
鄂豫皖苏区
节点面积约约248平方米,以红四方面军军旗为主要题材,用壁画表现形式,讴歌红军在反围剿战役中的英勇局面。在军旗上面书“四方面军训词”体现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于献身、团结互爱、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

效果图

建设中图
川陕苏区
节点面积约217平方米,以当时红军的宣传口号“赤化全川”为主要题材,以石刻的形式表现,纪念红四方面军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大创举。

川陕苏区鸟瞰图
湘鄂西苏区
“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这是周逸群同志的真实革命写照,节点运用艺术表现的手法,打造一处党政机关驻地的形象建筑,为游人展示当时苏区及更换办公生活场景,以讴歌苏区领导人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及其带领苏区广大人民艰苦奋斗。节点面积约430平方米,材质以石材为主,色彩采用红褐色。

效果图

实景照
湘鄂川黔苏区
节点面积约160平方米,以反围剿战役中贺龙和其他苏区领导人桐油灯下的会议为题材,以大型雕塑为载体,并在基座上辅以反围剿作战线路与方针的浮雕,展示贺龙等领导人深夜研究作战计划的场景,颂扬人民战争中最经典的陆地战役,再现最经典陆地战役的伟大智慧与战略意义。

桐油灯下的会议效果图

桐油灯下的会议实景照
琼崖苏区
节点面积约249平方米,以“琼崖颂”为主题。在满山的椰林中,伫立着英姿飒爽的,“红色娘子军”群雕像,她们坚毅的脸上充满了对革命的热情,姿态成熟、稳重、有力,表现出对共产国际伟大事业的坚定追求。以一组残缺的木船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雕塑采用花岗岩材质,在海棠花的映衬下,更显女战士的高洁.

效果图

实景照
左右江苏区
1931年11月,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政府授予红七军“千里来龙”锦旗一面,以表彰红七军功绩。景观设计以这里历史事件为设计灵感与表现主题,外形取材于广西特有的山体形状,用三块石头叠加出山体外观;在石头上雕刻“千里来龙”四字,和邓小平为红八军的题词内容。节点面积约224平方米。

效果图

实景照
闽东苏区
节点面积约148平方米,设计闽东地域特有的红石条房屋建筑(一扇墙),在墙上张贴闽东苏维埃政府布告,情景化当时社会场景。

鸟瞰图
西北苏区
节点面积约330平方米,以当时西北革命苏区的版图形状为雏形,设计景观雕塑,雕刻毛主席对习仲勋的评价“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和壁画“习仲勋在南梁开展农民运动”,来纪念这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鸟瞰图
鄂豫陕苏区
节点面积约260平方米,以“热血颂”为主题,结合场地特征,以背景山作为景观节点的装饰背景;以映山红(杜鹃)作为节点基调植物,影射苏区一片红,意喻苏区军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鸟瞰图
3)纪念园其他红色主题性景观设计
从南门入口至纪念碑广场这一段的轴线景观大道,现状景观单一,无主题性景观内容。鉴于此,设计新增星旗雷角景点,寓意我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精神与必胜信念。以旗廊、军号雕塑为主要景观元素,配以植物塑造。沿途零散布置一些红军战士雕塑,歌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路走来离不开这些热血战士的辛勤耕耘。

鸟瞰图
4、设施完善
提升景区配套服务硬件质量,分外部设施与内部设施两个方面。外部设施方面新增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停车场、酒店等,主要服务于外来游客。内部设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沿游览线路间距500m设置一处卫生间;
2)结合风景资源优美度与地形地势,间距300~500m设置一处休闲空间,配置休闲椅、廊架、景观亭、果皮箱等功能设施,人流密集处增加休闲空间面积;
3)按照景区建设与公园建设规范,增设景区解说系统、指示系统、与警示系统。在景区入口集散广场处设置景区解说牌、景区导游图、景区说明等一级解说与导向系统;在游步道起始端与交叉口设置景区二级导向系统;在景点处设置二级解说系统与三级导向系统;在危险处设置危险标志与警示牌。
5、小结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园是一个案例,但不是一个特例,不少景区、公园、城市绿地等都经历或者即将面临景区提升、景观提升或者改造的规划设计问题,对此需要因地制宜,不可以一概而论,找出问题症结,然后对症下药才是正确思路。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