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013-01-14 来源:林峰 赵丽丽 杨尚

       编者按

原标题

《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 成果节选(三)

城市旅游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但中国城市经过30余年快速建设之后的失衡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应。基于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思考,我们发现,旅游在推动城市建设的机理与价值取向上,拥有明显的动力性和未来性,即旅游能够引导消费、形成聚集、改善环境、提高幸福值,具有新型城镇化优选推进产业的典型特征。

对于大中型城市,如何通过旅游推进城市建设,本文提出“城市旅游化”的概念,并形成了三层体系、六大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有效运用泛旅游产业整合的发展手段,以“城市旅游化”方式,高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本文已于2013年1月14日,在中国旅游报第11版刊载,欢迎阅读。更多研究成果,敬请持续关注。)

绿维创景策划《把握黄金机遇期,以旅游助推新型城镇化》专题

新型城镇化

点此进入专题

一、新型城镇化要求下大中型城市升级的“六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建设模式的2.0版,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高度上,以城镇化建设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路径选择。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下,大中型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应遵循“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城乡共荣、文化繁盛、服务综合、有效管理”六原则。

1、以人为本前提:从“经济发展”向“民生福祉”转型,以满足居住者、商务者、旅游者的各种生活、就业、商务交流和旅游需求为前提,是城市质量提高的推动因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

2、生态宜居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整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肌理。

3、城乡共荣发展:改变以“城市为中心”和“先城市后乡村”的发展思维,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产业支撑,产城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城市文化繁盛:尊重城市历史延续,创新文化产业,表现城市性格与生活方式,塑造城市品牌,形成城市的差异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5、城市综合服务:提高生活型、生产型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科技设施,增强集聚与扩散程度,增加城市对内对外的综合服务功能。

6、管理制度转型: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粗放型管理观念,具有系统的城市运营管理架构。

       城市旅游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作用

 

城市旅游化,是以旅游为引导,泛旅游产业推进城市产业聚集、经济协调,文化表现向文化体验转变,城市服务向旅游、商务及居民生活服务完善,从而引起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品牌调整的过程。

1、旅游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原生态自然与文化资源,是旅游的基本要素,景观、绿化体系的搭建,是旅游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生态的保护与开发,把城镇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有机协调起来,积极倡导和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探索绿色系统方式,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城市生态的内涵发展。

2、旅游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旅游具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展现时代特色,突出城市性格的特征,其对文化的强调与极强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城市“国际化”与传统民居、生活习俗等原真城市特色的融合,甚至可以以旅游特色重新定位城市形象,通过旅游营销与推介,提升城市知名度。

3、旅游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转型即由提高城市化水平,向关注城市质量的提高转变。旅游引导下的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在城市基本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注入旅游元素,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服务环境、人文环境的规范和打造,提高城市软硬件系统升级。

4、旅游导入城乡统筹结构

旅游发展带来人流量的增加、游客需求的多样化,近郊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的创新性发展,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促进农产品种植的多样化、加工的产业化和精细化,吸纳劳动力实现就地城镇化,可以较好的导入城乡统筹发展结构,以实现城乡建设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目标,实现集约发展。

5、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引导,对于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都可以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使很多以保障城市生活需求为主的城市,转变为领略田园、森林风光,兼顾生态、娱乐、文化等多种综合功能的旅游城市,实现了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功能的多元化。

以旅游产业与优势产业为核心,以其他产业为关联延伸,以城市配套要素为支撑,形成泛旅游产业聚集结构,发挥泛旅游与传统产业的关联和改造提升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旅游化推动需求结构的改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旅游化提升的“三层体系”

 

1、城市整体风貌体系

系统分析气候环境、城市肌理尺度、特色产业、历史文化,进行城市精神塑造与城市行为引导、城市景观识别系统的搭建,并通过大山水格局、色彩、建筑、交通、绿地、水系、标识等方面,进行风貌控制。

如绿维在《普洱市主城区城市特色及风貌建设指引》中,确定“满眼都是绿色的风”的休闲城市风貌定位,构建风貌控制系统导则,诠释宜居、宜游的“妙曼普洱”风貌特征。

2、形象品牌体系

以旅游及旅游相关产业为基础,通过特色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提升城市文化氛围,树立城市形象,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环境优化,树立城市环境形象,提升产业品牌及城市品牌价值。

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表现出多重模式,第一种模式:依托城市特色旅游资源,如在旅游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泉之都、滑雪之都、高尔夫之都、博物馆之城等;第二种模式:依托城市优势产业,如绿维参与规划的普洱“中国茶都”、仁怀“中国酒都”等;第三种模式:依托城市重大活动及会议会展形成城市品牌,如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大连“足球之城”等。

3、功能布局体系

将旅游功能融入城市功能区划中,旧城改造与老城保护、新城开发相结合,引导城市向新区发展,以宜居、宜游为出发点,结合城市功能组团的建设,注重景观效果和休闲化、旅游化特征,结合道路交通建设,打造生态廊道、景观廊道。如旅游风景道的建设。

       城市旅游化六大模式

 

1、城市景区休闲化开发模式

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绿维总结出景区开发的八大理念:在产业链联动中寻找解决方案;用实证的科学手段,深度研究细分市场;以人为本,设计游憩模式;追求独创奇异,形成独特性卖点;深度挖掘地脉文脉人脉,用情景化体验化设计产品;遵循“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技术”,创新旅游营销;遵循产业特性,再造管理流程,实现效率提升;以投资商和银行为导向,包装产品,实现融资。绿维参与的典型案例有江苏常州“淹城春秋乐园”、朱家角古镇等。

2、城市休闲聚集核建设模式――游憩商务区(RBD)

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现载体。包括步行街(区)、娱乐场所、休闲商务场所、会展区等。业态的聚集是RBD的一个典型特征,通过泛旅游产业联动形成休闲、娱乐、旅游、会议会展、住宿等业态集中区;挖掘城市文脉,增强游憩商务区的独特性,在老城区内追溯历史记忆,在新区展现历史现代与未来文化,在新城展示优势产业文化,可形成RBD鲜明的文化特征;发挥景观特征,设计地标性建筑、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对城市起到引擎作用。如绿维在富平“世界陶艺之都”规划的富陶生态文化产业园区。

3、城市休闲街区创新建设模式

输出城市文化和价值的城市名片。文化化、景区化、休闲化,是商业街打造的三大利器。从文脉地脉中遴选,渗透到街区机理之中,激发街区活动;以景区基于美景的要求和外向型服务理念,提升街区附加值;强调休闲业态的引入,原有业态的休闲化升级,提升整体休闲氛围和环境的营造。如绿维规划的“河湟印象”西宁商业巷、盐城画卷式“盐镇水街”等。

4、城市公园休闲功能化模式

改善人居环境,体现地方文化特征的生态板块。地方文脉的延续与多元文化的包融并存,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满足休闲娱乐的需要,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从而提升城市空间的人本品质。此方面的典型案例,如绿维规划的唐山南湖旅游区。

5、休闲主题卫星城建设

城市功能的更新和补充。包括旅游卫星城、休闲新城、旅游小城镇等,依托区位及资源、市场条件,在满足城市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以旅游为主导,进行城镇化建设或改造提升,包括产业整合、业态调整、景观风貌建设等方面,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项目。绿维规划的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即为依托世界级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西安卫星城。

6、环城游憩带城镇化模式

城市发展的必需,城市扩展的过渡和衔接带。城市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从城乡结合部到郊区,形成环城游憩带。包括环城度假带、乡村旅游聚集区的建设,承接城市的市民休闲功能,建设重要公共设施,承载和表现城市文化,增强旅游休闲体验功能,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升级。

       城市旅游化提升策划、规划与设计

 

城市旅游化建设,应兼顾政府、开发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实现社会公平.

城市旅游化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升,策划、规划、设计是进行旅游引导休闲城镇化的必要内容,对于非旅游城市,在旧城改造、古城保护、新城新区开发、城市风貌与城市品牌建设过程中,也是具有突出特色的有效手段。

1、城市旅游化总体提升策划

城市旅游化提升策划,既包含城市整体的运营策划,也包含对景区、开发区、休闲聚集区的开发或提升策划、产品策划及项目运作策划,主要用来解决主题定位、市场定位、游憩方式设计、收入模式、运作模式、开发分期等问题。

2、城市RBD及休闲街区规划设计

对城市休闲聚落的开发运营深度策划,包括目标市场调研、产品及业态深度策划、开发运营策划,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结合策划与规划,进行建筑、景观与游乐的创新设计,将规划方案落地。

3、城市风貌提升策划与景观设计

意在明晰城市品牌,在充分现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城市品牌目标定位,挖掘与系统整合文化资源,全面分析城市设计要素,提炼景观元素符号,创造性提出城市风貌的构建模型,形成风貌建设指引。

4、环城游憩带规划设计

从区域发展角度,对环城游憩带进行总体定位、产品开发及核心景区规划、文化公园规划、景观设计、旅游地产规划设计,以及城乡统筹下的近郊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等。

5、城市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在确定重要风貌要素、重要景观节点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

 

“研究报告”系列成果,请继续阅读:

报告纲要: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及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报告摘要一:旅游是区域综合发展的重要新型动力

报告摘要二:泛旅游产业整合与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报告摘要三: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报告摘要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房地产开发

报告节选一:旅游综合体--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

报告节选二:旅游产业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研究

报告节选四:泛旅游产业整合发展

报告节选五:旅游业态模式探索

报告节选六:旅游小城镇--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阅读全文

下一篇

旅游产业的构成及其效应研究

绿维动态
本文标签:新型城镇化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