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8 来源:
9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广泛讨论。很多人误将“以房养老”和政府养老画上等号,进而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不信任感。有的认为“领取几年养老金后银行就把住房归为己有”这种模式在目前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并不合适。
对此,专家解释称,“以房养老”不是大众产品,只是少数老人愿意接受的小众产品,是除了政府养老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仅是诸多以房养老模式中的一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能够尝试“以房养老”的人群,必须首先拥有房产,并且该房子有一定价值。其次,用于反向抵押的房屋产权必须属于老人自己。具备以上两点才有“以房养老”的物质基础。此外,适合参与“以房养老”的老人,常常手中多没有足够的现金,即没有固定的养老金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不够满足生活保障,这是构成“以房养老”的现实压力。
而从“以房养老”的模式说来有30多种,涵盖范围非常广。柴效武说,“譬如,把自己的房子出租或出售,获得的报酬用于支付住养老院的钱;或者自己居住的同时,另外再招几个租客,租金用于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也可以出售大房换小房,用其差价养老:这些都应当归于‘以房养老’模式。”
而比较标准的“以房养老”是指:老年家庭向专业机构出售房产,该机构逐年逐月向老人支付款项,即“倒按揭”,以解决老年家庭的养老金、医疗保健费。如果老人较早去世,而该机构还没完全买下房子,子女可继承住宅的部分产权享受收益。
阻碍分业经营限制“倒按揭”发展
尽管可选模式众多,但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仍是短期内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一种。柴效武推算,一套北京二环内的100平米的老房子,市值约500万元,如果做“反向抵押”投保,每个月可收取3.4万元养老金,直到去世,如果房屋增值还能领到更多。
这样的回报水平,对有需求的人群来说,并非没有吸引力。不过,业务提供方――金融机构却显得兴趣寥寥,事实上,在相关政策仍未明确以及限制下,机构多数持谨慎态度。
中信银行是国内首批尝试以房养老的金融机构之一,不过,尽管养老按揭服务名义上还在北京地区开展,但并非每家支行都做。北京几家支行经理甚至对媒体表示,这项业务自从推出后几乎无人问津,所以现在他们索性不接受申请,“有政策,没业务,我们也就不做了。”
“银行试点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定了抵押期限,无论10年还是20年,到期后如果不还款,房子就没了。对于用唯一住房做抵押的老人肯定不合适,谁都不希望人还在,钱没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从这一点来看,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业务比银行更合适,因为保险公司可以依靠生命表定价的机制,以及自身已有客户数据的经验分析。保险公司对自有客户采取“以房养老”或者“以保单养老”的服务方式比其他机构拥有更准确的定价权。
事实上,此次《意见》中的明确提法也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与之前的“以房自助养老”、“倒按揭”、“反向住房抵押贷款”等提法有所不同。柴效武认为,这明确了产品的保险属性,将巨大的养老融资市场划拨给保险公司。”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