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5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
《旅游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旅游市场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依靠购物增收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拿山城重庆来说,去年旅游接待2.1亿人次,按抽样调查,人均购物消费300元。
专家认为,应该让本土的旅游商品进行集中展示和销售
“不能再靠给导游返点或捆绑式的销售了,众多面临经营危机的旅游商品店,应该回归到正常的市场竞争中来,还是进入景区经营,旅游商品经营才能返回到正轨。”昨天,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认为,既然《旅游法》出台了对旅游购物市场的规范,那么旅游购物店只有转变经营模式才能有生存空间。
再靠团队赚钱不太可能了
王宁说,以前大量的旅游商品购物点都是设置在偏僻的地方,由导游带团去消费,店家返给导游回扣或佣金。由于众多店相互攀比,看谁的返点高,导游、旅行社就往哪里带。结果势必造成商品的终端销售价格偏高,有的甚至还是奇高,同时还可能发生旅游商品本身出质量问题。《旅游法》出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规范这块混乱的市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既然偏僻的购物店没有团队去了,那么开这个店还有什么意义呢?普通游客、市民都不清楚你那个店,就肯定应该关门。”王宁说,从根本上是要改变经营模式和理念,尽快融入到正常化的市场竞争中来,也可进入一些景区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去寻求市场。同时,他还强调,旅游商品企业还要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链问题,这样才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否则,全国旅游商品都一样。
应设旅游商品体验型市场
重庆市旅游局调研员于子仲认为,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规模化的完善旅游商品市场。比如日本的浅草寺景点,就有一个近1公里长的旅游购物广场。而中国各地几乎少有市场旅游商品市场发展规划,在国内旅游购物是块短板。旅游商品市场应尽快走出一些传统思维限制,多增加游客互动性的项目来开辟新颖的商品市场。比如,日本的一个玻璃作坊,外面是一个大超市,游客可以自己去吹制玻璃瓶,那里是一个销售很火爆的市场。既然如此,重庆何不在大足石刻建一个游客自己动手制作石雕艺术的梦工场呢?
于子仲说,重庆有300多个景点,完全可以让本土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集中在这些地方展示、销售、体验,而我们现在许多景区的旅游商品店所卖的东西跟全国各地都差不多,没有什么特色。
稍微做好点,旅游就能增收
于子仲说,购物作为旅游6大要素之一,其分量不可小视。据欧洲方面相关机构统计,去年中国人在欧洲购物人均超过1万元人民币,而外地人来重庆购物消费是多少呢?来自官方统计,人均消费300元人民币。
去年重庆旅游接待2.1亿人次,按抽样调查,人均购物消费300元计算,就是600多亿的旅游购物收入。于子仲认为,如果重庆在相关方面稍微做好一点,人均增加10元的购物消费一点都不难,那么对重庆来说,就是增加20亿元销售收入。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