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豫、赣、皖等多个省市调研时发现,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撤村并点有喜有忧:一些地方通过转移就业、土地流转,成功实现了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但也有些地方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开建新型农村社区,导致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或者干脆拒绝上楼,最终形成农村的“二次空心化”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有关专家认为,在当前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村庄聚落形态的改变是必然现象。在此过程中,类似南坑这样的空心村将会逐渐灭失,还有的村落则会重新改变自然形成的方式。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前司长李兵弟说:“当前整村拆迁兴建社区的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行政村10来个自然村落,一个村落只有两三户,进行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太高,理应迁建集中。但在撤村并点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因地制宜。”
安徽省住建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当前开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依据在于有关部门此前推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用地指标不增加的情况下,让农民自发上楼,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的延伸,这个思路是好的。但从实际结果看,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导致撤村并点盲目扩大化。”他说。
江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志提醒,农村工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尊重农民意愿”,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让这一说法落到实处,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
“无论撤村并点还是兴建新社区来说,领导干部不要站在马路上由外往里看,而是要深入农家,从内向外看,耐心了解老表家里有没有自来水,生活方便不方便,收入来源如何,这样做决策时才能实事求是。”他说。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