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专家谈旅游景区提升

2012-09-14 来源:绿维创景

       景区提升策划中的产品更新换代问题

绿维创景副院长-王格

人们的消费方式快速变化,是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旅游是商业社会中的一种消费行为,因此,旅游景区在向游客提供相关产品,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时候,就需要随时关注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意向、消费兴趣点和消费观念与形式等的变化。

目前,不少景区尤其是二三级景区,发展缓慢,提供的产品与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相比,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不大,导致了收益低下甚至逐年下降。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景区经营和管理者主观上忽视当代游客旅游消费方式变化,未能积极寻求产品更新换代,则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因此,景区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切实转变观念,一方面要对游客消费方式变化给予足够的关注分析和对策制定;另一方面,要根据这种变化,对景区产品体系进行提升改造或者增加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消费形式,从而紧跟市场步伐,使景区的产品形态始终处于符合最新市场需求的周期之中,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和较好的持续性的收益形势。

       休闲商业街――生活的风景

 

院长助理、城市休闲分院院长-秦川

旅游是一种追求生活在别处的享受,而商业街则满是生活的味道,尤其是休闲商业街,更可称得上是生活的风景,和旅游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近年来,商业街型的景区发展迅速,从偏僻的古镇古村,到闹市区的休闲聚落,无一不是外地人感受本土文化、体验本土生活的绝佳去处,同时也是本地人接触外来文化,体验非凡时尚的首选。而传统的商业街也不甘寂寞,或多或少地想在旅游上实现一些突破。事实上,商业街作为人流最为集中的地方,自然应该在基础的商业价值之外,成为输出本地文化和价值的城市名片,通过休闲化的提升,可以最大化地延伸其内在的价值。

文化化、景区化和休闲化,是商业街休闲化的三大利器――文化是灵魂,但必须从文脉地脉中遴选,不盲目求全求古求大,而是要实在落地,渗透到街区机理之中,并激活街区活力;景区化是一种手段,既要符合景区相关的硬性指标,更要用景区基于美景的要求和外向型的服务理念,来提升街区的附加值;休闲化则是强调休闲业态的引入,原有业态的休闲化升级以及整体休闲氛围和环境的营造。提升后形成的文化休闲名街,是本地人的生活,让本地人时常流连;也是外地人的享受,让外地人想往。

当然,商旅文一体,文化和旅游更多的是手段,是提升商业价值的附加,商业才是其核心,不能盲目地为了文化、旅游而牺牲商业的价值,也不能把一切都建立在外地人消费的基础上。游客是商业街中的过客,本地居民是市场消费的基础,要接地气,才能有生活,才能形成生活中的风景。

       景区提升的八大突破

 

高级设计师、艺术景观设计中心副主任-郑长江

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分析研究,我认为,目前的景区提升,重点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取得突破:

主题突破:主题是景区规划的核心和方向,一个景区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原有主题,注入新的内涵,这样才能赋予景区新的生命力。

空间拓展:目前,由于地价上涨、建设用地受限制等多种因素,很多景区都出现了空间小的问题,使得多数项目难以展开,因此,空间布局的拓展对于景区提升来说势在必行。但是,我所指的空间拓展不单单局限于地表层面,也可以延伸至水上或空中,从而形成水、陆、空三个层面的立体游览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使游玩更富趣味性。

产品创新:景区的产品不仅是吸引游客的亮点,同时也是一个景区的卖点,产品的创新实质上是为了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旅游需求。

高科技运用:旅游的过程犹如在读一本精彩的书,唯一不同的是你可以看到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单调的观光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他们需要更直观、更逼真的感觉,这好比3D电影与2D电影的区别,一台真实的舞台剧绝对比一本精彩的小说要吸引人。因此,高科技的运用对于景区提升来说也是一个深层次的突破。

艺术提升:5A景区和4A级的基础要求并无根本区别,只是一个标准提高的问题,但其所展现出来的景观品位和环境协调性却不能简单用硬性标准来衡量,这些都需要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得以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艺术性决定了景区的品位。

文化包装:文化在景区旅游产品中的融合体现,其根本是为了实现“差异化”,在山水及名胜本底不太突出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的最佳途径就是在文化上下功夫,文化具有最强的地域性,于是旅游产品通过文化性、地域性的包装,最终实现差异化打造。

市场问题:市场问题是景区运营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景区提升最关键的问题,市场选择的对与否,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开发,也影响了景区的正常运营。

体制机制问题:一个景区的体制机制问题,归根到底是政府的把控问题,政府的把控方向、把控力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景区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景区的体制机制问题,以此可解决一系列延伸问题:如景区架构问题、农民安置问题、三农问题等。

       景区规划设计应遵循自然

 

副总设计师、景区景观设计中心主任-张学文

一个好的景区规划设计不仅需要有好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与地域文化的契合,即设计一定要遵循自然,这样才能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休闲度假游的升温,各景区纷纷加入到改造提升的浪潮之中。在景区提升改造过程中,避免景区城市化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景区入口集散广场、停车场等必建项目,在材质、绿化表现手法上要慎重选择,避免大面积的硬质化铺装,使游人一进入景区就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另外,景区在建设施工中,不仅仅是照图施工,像景观小品以及体验化、情景化产品的施工也很重要,尤其在材质的选择、艺术效果的把握、整体色彩的营造等方面,需要施工方和主创设计师充分沟通,现场交流,这样才能出好的作品,避免不伦不类。同时,要避免多个设计单位做不同的规划设计,这样会给景区发展建设带来很高的难度。

       旅游让城市更有魅力

 

城市休闲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 徐勇

城市休闲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徐勇

城市型景区包括了城市中满足本地居民、外地游客休闲需求的各类休闲、活动场所以及城市各类公共景观,如:城市休闲街区、城市风景道等。他们是城市文化的名片、城市形象的展示,在城市由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升级转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型景区的双重属性(满足本地居民需求、满足外地游客需求),决定了其开发过程中要协调好城市与旅游的关系,通过广义层面的景区开发,带动整个城市发展,形成景区型城市--这个城市对于本地居民来讲,它给予居民生活在景区的美好意境,对于来到城市的外地客人来讲,它给予客人一个无处不游览的大景区。

总结其开发要点,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的任务:第一,充分认识旅游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充分运用旅游打造的手法与需求;第二,科学合理规划原有景区的升级及新景区的引入;第三,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文化表现。

       善用自媒体开展旅游景区营销

 

绿维(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岩

毫无疑问,自媒体已成为营销界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自从诞生之日起掀起的无论是娱乐风暴还是营销风暴都是有目共睹的,让营销圈子的人无法不去探索它、尝试它、想象它。每一个成功的自媒体背后必然存在一个庞大的支持群体,而自媒体这种魔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和普适化。正是这样一群区别于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有着各自专业并乐于分享的“长尾”内容制造商,从不同角度输出了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引力,成就了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甚至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自媒体传播盛宴。

旅游景区,可以说与自媒体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位游客都是值得尊重的“行者”,都是一个潜在的自媒体传播者。只要我们的传播“小尾巴”足够多、足够长、足够活跃,非主流的传播也能够和传统媒体传播效果匹敌,采用什么手段、开展什么活动,调动闯入我们景区的每一个传播“小尾巴”的积极性,在旅途中“我行我秀”,将所行、所拍、所感、所评随时分享,这是旅游景区在自媒体营销中必须下功夫研究的一个课题。

       围绕森林创造核心旅游吸引物

 

森林山岳与峡谷溪瀑旅游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陈伟凤

森林景区,顾名思义,是以森林(森林可以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乔木林或竹林,也可以是经济作物构成的大面积茶园、咖啡园、林果园等)资源为依托的景区,目前我中心接手的项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已经开发运营的森林公园,由于开发初级、理念落后、运营状况较差,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规划;二是地表附着物以树林或者森林为主,需要改变用途做旅游开发。无论是哪种形式,在做提升开发或者全新开发时,都需要围绕森林创造核心旅游吸引物,并创新多样的游憩方式。这个核心吸引物可以是森林本身,也可以是以森林为基础延伸出的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多样的游憩方式是指围绕森林以及这个核心吸引物创造出来的,能够让游客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体验和参与的各种游览活动。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森林景区的规划也逐渐摆脱了单纯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形式,逐渐走向休闲、养生与度假,森林景区的休闲、养生与度假,是以良好的森林环境为依托,以高负氧离子以及特殊森林物种的养生效果为核心展开的,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类型景区更加具有竞争力。

阅读全文

下一篇

宜昌交运“新型三峡游轮旅游项目”营销策划

绿维动态
本文标签:景区提升 景区规划 旅游消费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