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2年一季度,全国旅游地产投资上亿元的签约项目就有近70个,总规模达2600多亿元,预计今年全行业投资将超万亿元。

近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
资本大鳄出手速度更快,在此政策风向球抛出之前,恒大、雅居乐等房地产行业前100名的房企中,已有1/3介入了旅游地产领域。华侨城、港中旅、青旅等传统旅游企业均在大规模投建旅游度假村。而原本分属于不同领域的海航集团、联想控股、华谊兄弟、盛大网络、华东电器等知名民企也纷至沓来。
而与以往景区投资热不同的是,这一轮的旅游地产项目投资从一开始就打上“国家商业主义”的色彩,投资规模急剧升级,风险隐现。
三大阵营与民资集体押注
在此轮资本强攻旅游地产的热潮中,有以下三大阵营的重磅出击:首先是地产大鳄之间的较量已经开擂。
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坤集团拟投500亿开发“云南普洱”;恒大地产拟150亿建哈尔滨太阳岛西区旅游项目;中弘股份的动作更为密集,其旗下御马坊国际生态度假城3月份刚动工,4月份又投资150亿开发西双版纳南山旅游,5月竞得海口如意岛,6月又拿下宜昌平湖半岛旅游度假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房地产行业前100名的房企中,已有1/3介入了旅游地产领域。
原本分属于不同领域的海航集团、华谊兄弟、盛大网络、华东电器等知名民企也纷至沓来,形成第二股旅游地产圈地势力。
与此同时,从广东温泉到海南椰岛,再到云南苍山洱海之间,华侨城、港中旅、青旅等传统旅游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旅游地产项目也是遍地开花,成为第三大阵营。一批民营“船队”跟随进入。德天旅游(原名花都贸易)便买断广西德天风景区50年经营权,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的操盘者也是民营企业。
投资为何与政策“高度同步”?
本轮旅游地产投资热潮一开始就打上“国家商业主义”的色彩。在政策强推之下,很多资源限制问题应声而解,最典型的表现是企业拿地成本颇为低廉。
申银万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某知名旅游地产企业在西南某城的拿地平均价为80万元/亩,而该区域当时的土地市场价为130万~150万元/亩;在北京的项目拿地平均价约为100万元/亩,远低于当时周边商品房用地200万元/亩的土地成本。
今年4月12日开工的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50亿元,拿地为20万元/亩左右,而西双版纳多数土地价格在50万元/亩左右。
在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看来,旅游地产的主体功能是旅游,回报特别慢,开发商会要求地方政府给他们配套一些可以销售的、用以快速回笼资金的住宅、商业,来“养”旅游地产,这也是其向政府拿地时候的“筹码”。
不过,在旅游地产一路高歌猛进中,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部分开发商的投机心理炒热了旅游地产,实现其”圈地圈钱”的目的。”全经联研究院副院长陈宝存说。
经营瓶颈仍现,港中旅2011年年报显示,旗下珠海海泉湾度假区项目2011年业务收入达4.55亿港元,净利润亏损2000万港元,而2010年则亏损3.28亿港元。华侨城开发的东部华侨城主题公园项目,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12.8亿元,净利润为-1.98亿元。
民营企业徽州协和旅行社副总经理叶信文更是坦承,“我们当年耗资数千万元买断齐云山经营权,之后拟投资1 .2亿元进行景区改造。好不容易将年客源量从30万提升到300万,可中国景区经营单一靠门票收益,衍生产业收益几乎为零,而门票的涨价是有限制的,压力实在太大,故而已将齐云山景区的经营权又转售给了另一家公司。”
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快速进场迅速打乱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节奏。而这一次,资本的豪赌已经快速攀升到百亿、千亿级别,如果资金过剩控制不了,会给局部地区的旅游市场带来灭顶之灾吗?业界拭目以待。
中国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所有